1061 / 2019-06-25 20:14:28
岷江汶川堰塞湖促进了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迁移
摘要待审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黄河流域的文明普遍比长江流域发达。位于岷江上游的营盘山遗址,与更早期的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以及更晚期的成都宝墩文化,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营盘山在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中具有重要意义。营盘山遗址出土了捕鱼的网坠和用河蚌壳做的工具,而现今流经该处的岷江水流湍急,鱼类较少,河蚌更是无法生长。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岷江汶川芤山有一处巨大古滑坡堰塞坝,堵塞岷江形成堰塞湖,其水位1590m,比坝址处岷江水位高出 220m,湖水位位于营盘山的山腰,回水长度33km,蓄水量20亿m³。该堰塞湖在营盘山之前即已存在,溃决消失时间与营盘山衰落消亡时间一致。因此,我们推断,在马家窑文明沿红原、若尔盖和岷江上游迁移过程中,到达营盘山时,发现了该处既适宜耕种,又适宜渔猎,又不受洪水威胁,便定居下来,并融合了当地的波西文明。后来,伴随着堰塞湖溃决消失,鱼类资源随之消失,因此营盘山人沿岷江向下游迁移,到达宝墩建立宝墩文明。该研究探讨了堰塞湖产生和消失对岷江流域文明发展的可能影响。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