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是严重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环境-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沙漠化防治不仅承载着区域“美丽中国”的重任,更是推进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体现。沙漠化防治需要形成一套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当地民众共同参与的制度体系,而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承载着沙漠化防治的公共价值。过去的沙产业研究都是从自身学科(资源环境、生态、市场营销等)的视角去探讨其可行性与必要性,鲜有研究从应用公共政策的视角去探讨沙产业政策形成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如何建构公共价值的,以及最终是否实现这些价值。本研究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角探讨沙产业政策形成的过程,其前提是认为沙漠化土地是一种公共资源,其防治和开发利用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建构问题。以奥斯特罗姆(E.Ostrom)开发出的制度分析发展(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AD)作为理论分析框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案例,分析沙漠化防治过程中沙产业发展的多元主体之价值诉求、合作意愿、成本效益、形成机制和示范模式,开展沙产业发展政策的评估,以期对IAD理论框架进行理论上的补充,同时也为研究区沙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