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 / 2019-08-06 16:00:52
中国西南地区石将军洞石笋记录的小冰期期间亚洲夏季风的变化
摘要待审
肖思雅1, 2, 李廷勇1, 2*,张键1, 2,陈朝军1, 2, 沈川洲3, 程海4,黄冉1, 2,王涛1, 2,李俊云1, 2,吴尧1, 2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北碚 400715
2.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环境——重庆南川野外基地 重庆 南川 408435
3.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台北 10635617
4.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西安,710049
*通讯作者:cdlty@swu.edu.cn.
小冰期是处于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之间的寒冷时期,小冰期时的全球降温是过去1ka中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对亚洲季风区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小冰期气候变化在亚洲季风区的起止时间、内部结构,以及驱动机制等的认识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本文利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石将军洞238U含量达8-50 ppm,测年误差<4 yr的高精度测年结果,以及平均分辨率为0.8 a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高分辨率地重建了1200-1800 A.D. 期间亚洲夏季风年代际-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序列,详细刻画了小冰期时亚洲夏季风变化的模式和内部结构。全文主要结论如下: (1) 石将军洞石笋δ18O记录的小冰期开始时间约为1300 A.D.,整个小冰期期间总共发生7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分别发生在: 1350、1480、1525、1620、1655、1720和1755 A.D.。 (2) 小冰期期间东亚季风控制区与西风控制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非一致;特别是在进入小冰期最寒冷的时期后 (1500 A.D.后):季风控制区呈“冷干”的气候模式,而西风控制区呈“冷湿”的气候模式。(3) 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记录在小冰期期间呈一致变化趋势,说明南北半球的“see-saw”模式并不适用于小冰期时期的亚澳季风变化。小冰期时期太阳辐射减弱,PDO和ENSO呈正相位,阿留申低压和Walker环流减弱,且Walker环流的上升支向东移动远离西太平洋暖池,导致亚洲夏季风和印澳夏季风都呈减弱的趋势。
关键词:石笋δ18O; 中国西南地区; 亚洲夏季风; 小冰期; PDO; ENSO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