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1 / 2019-08-10 20:39:06
水位下降对泥炭湿地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以神农架大九湖为例
摘要待审
神农架大九湖是我国华中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在亚热带高山泥炭湿地中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该在排水、围垦、采挖泥炭藓、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下,部分湿地的水位急剧下降,并被改造为农田,极大地改变了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微型生物(有壳变形虫)由于对环境变化敏感,常利用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来指示环境变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泥炭和湖泊湿地的环境变化指示和重建研究中。特别是在泥炭地,有壳变形虫对水位变化敏感,常用于重建泥炭地的古水位变化,但是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变化的响应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调查了神农架大九湖自然泥炭湿地和农田土壤中的微型生物—有壳变形虫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壳体成分变化和生物硅含量,据此对自然(泥炭地)和人类活动(农田土壤)两种状态下的微型生物及其功能进行了对比和评价。发现水位降低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改变,而微型生物灵敏地反映了这一变化,:在天然泥炭地,以壳体较为粗糙的他生质体类型占优势,而在改造后的农田土壤中,以壳体光滑的自生质体类型占优势,生物硅含量在农田中也低于天然泥炭地,可能与人类的农业活动有关。
本研究再次表明了有壳变形虫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微型生物,其群落结构和壳体特征反映了水位下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