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3 / 2019-08-10 21:00:23
早期稻作农业演替及其扩散与发展
摘要待审
摘要:种植水稻作为早期先民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然而新石器早期遗址中水稻遗存到底是野生还是栽培,一直是稻作农业起源争议的焦点和热点。以往的研究发现,我国南方新石器早期遗址似乎不利于水稻大植物遗存的保存,难以成为探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可靠依据。植硅体明显不同,它耐腐蚀而易保存,可望成为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统计分析了上山文化的荷花山遗址,在其生土层中发现有野生性状水稻扇型和水稻双峰型植硅体,这一事实暗示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以前,该遗址所在地即生长有野生稻。人们不难猜想,上山文化时期,先民不仅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野生稻,并有意、无意地尝试了栽培。这就是说,上山文化时期应是水稻栽培和驯化的早期阶段。结合上山文化的相关考古发现与测年结果暗示钱塘江流域不仅是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也可能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摇篮。此外,还借助高精度水稻遗存测年数据和各地区水稻遗存的梳理,具体分析了黄河中游关中盆地的东阳遗址、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茶岭遗址等多个剖面和遗迹单位中的水稻遗存,试图探索在全新世中期气候背景下水稻在起源边缘地带的驯化发展水平及其向外传播的时空范围和动态发展过程。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