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 / 2019-08-10 22:50:19
自生绿泥石晶体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摘要待审
自生绿泥石是砂岩储层的重要的组成矿物之一,其对储层物性的演化和油气储集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通过铸体薄片、带有能谱的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等技术对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晶体化学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分析了自生绿泥石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蚀变绿泥石和颗粒表面绿泥石膜2大类,其中颗粒表面绿泥石膜包括薄膜式绿泥石、孔隙衬里绿泥石和孔隙充填绿泥石3种。蚀变绿泥石主要是由黑云母蚀变而来,镜下可见不同的蚀变程度,发育过程可以贯穿整个成岩阶段。薄膜式绿泥石厚度一般小于3-5μm,紧紧附着于骨架颗粒表面,晶型较差;孔隙衬里绿泥石晶型较大,厚度一般8μm-15μm,呈现叶片状,垂直骨架颗粒向孔隙中心生长;孔隙充填绿泥石含量少,局部发育,多个晶体聚合在一起,呈现杂乱状或者玫瑰花状,在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隙中均有发育。不同类型的绿泥石晶体化学元素与成因机制各异。通过能谱和电子探针得到的元素数据,以14个氧原子为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绿泥石的结构式和特征值进行计算,表明蚀变绿泥石的蚀变绿泥石中的Fe、Mg、Ti和AlⅣ含量较高,Al、Si和AlⅥ含量较低,而颗粒表面绿泥石膜的Fe、Mg、Ti和AlⅣ含量较低,Al、Si和AlⅥ含量较高,其中孔隙衬里式绿泥石和孔隙充填型绿泥石相比,后者含有较高的Fe、Mg和Mn,而前者含有较高的K,并且从碎屑颗粒边缘向孔隙中心方向Fe、Mg、AlⅣ含量增加,K和AlⅥ含量降低。
在分析不同类型绿泥石的晶体化学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演化过程,总结研究区自生绿泥石的成因。河流携带Fe、Mg元素入湖,由于河水和湖水盐度不同,Fe、Mg附着在碎屑颗粒表明发生絮凝作用,形成不稳定的薄膜式绿泥石,进入早成岩阶段A期,黑云母等塑性岩屑受到压实作用,在碱性的孔隙流体中先发生水解,释放的Fe、Mg、K离子形成薄层的绿泥石薄膜;进入早成岩阶段B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岩也开始发生水解作用,释放出大量铁镁离子,早期薄膜状绿泥石进入成熟阶段,晶体大、晶型好的孔隙衬里式绿泥石大量发育。之后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的初期,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邻近泥岩中有机质脱羧形成的酸性流体进入砂岩孔隙中,成岩环境变为酸性,造成先形成的绿泥石薄膜发生局部溶解,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的后期,有机酸释放完成,孔隙介质再次变为碱性,中-基性岩浆岩再次水解释放Fe、Mg离子,再加上在酸性环境中,被部分溶解的自生绿泥石膜释放的Fe、Mg离子重结晶,在孔隙中形成充填状的绿泥石。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层物性影响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认为自生绿泥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建设性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可以概括为3点:(1) 提高岩石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保护原始粒间孔隙;(2)抑制石英次生加大保护储集空间,但是不能抑制自生石英颗粒发育;(3)晚期孔隙充填绿泥石堵塞孔隙和喉道,降低渗透率。
关键词:自生绿泥石,赋存特征,晶体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