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是水生系统中储量最大的还原态碳库,其迁移转化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Hansell and Carlson, 2014)。河口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桥梁,其DOM的迁移转化会直接影响陆海碳通量及海洋碳库(Canuel and Hardison, 2016)。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富集大量浮游植物有机质的同时也会接受到河流陆源有机质及人类污水有机质。同时,潮汐作用通过潮汐流水平动力及顶托作用控制着不同源有机质输入量及释放量,从而影响河口海域DOM组成及性质,进而影响河口海域DOM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Santos, 2016)。因此,研究潮汐作用对DOM组成性质的影响对了解河口海域DOM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完善河口海域碳循环模型有重要的意义(Bauer et al., 2013)。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海域,是长江和边缘海-东海重要的连接渠道,其有机质来源复杂,且迁移转化过程受潮汐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本文以长江口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对不同站位进行有机质的连续观测分析,结果发现在近岸站位潮汐作用通过调控陆地径流量改变入海碳通量,落潮时长江冲淡水的汇入会增加陆源腐殖质芳香性化合物通量,增加潜在的海洋碳储存量;同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潮汐驱动的淡水和海水混合,也会输入大量生物活动较高的类蛋白物质,及杂原子芳香性化合物,增加碳输入量。在陆地径流输入较少的站位,潮汐作用会通过控制有机质的释放及环流水体的输入影响水体中自生源类蛋白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变海水中可溶性碳含量。这些结果将为长江口海域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评估近岸海域碳的储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