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 / 2019-08-27 10:50:24
陈山遗址石器技术探讨
摘要待审
陈山遗址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水阳江流域二级阶地上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旷野类型遗址。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并于1988、1992和1995年三次开展野外发掘,共获得石制品1419件,其中采集品1006件,发掘品413件,对陈山剖面ESR与古地磁测年,得到遗址年代为距今0.817~0.126Ma。
至今尚无对陈山遗址石器技术定量、系统分析,以往研究者仅将其简单归结为砾石工业。本报告对陈山遗址历年调查与发掘获得的石制品进行系统观测与综合研究。
陈山遗址石核剥片模式相对简单,阴疤多集中在一个剥片面上,剥片方向分单向、双向和向心,两面剥片石核与多面体石核数量较少,极少数标本展示了相对复杂的剥片模式,表明古人对石核开发利用具备初级的规划,但明显不同于盘状石核及旧石器时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勒瓦娄哇石核,少量石核表面聚集一定面积的崩损疤,暗示可能被古人用做石锤剥片;石片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自然台面占绝大多数,背面多由天然砾石面与片疤组成,背疤方向多与剥片方向相同,少数与其垂直,表明剥片多沿同向进行,很少对石核转向剥片;工具类型主要有不具技术体系划分功能的刮削器和阿舍利技术代表性大型切割工具(LCTs),刮削器毛坯以砾石为主,刃缘形态多锯齿刃,184件LCTs为陈山遗址首次辨识并提出,主要类型为手镐和massive scraper,手斧、薄刃斧和大型石刀相对较少,LCTs毛坯多为砾石,单向修理为主,少数标本部分两面修理。很多石核上保留大于10cm的阴疤、一定数量大石片的存在以及数量可观的LCTs共同表明,陈山遗址存在模式2(似)阿舍利技术,古人类从大型石核上剥取大石片,或随着剥片过程对石核毛坯进一步塑形,最终加工成为massive scraper、手镐、手斧等LCTs;或利用剥取的大石片做毛坯,进一步修理成为大型石刀、薄刃斧等LCTs。综合遗址年代、LCTs类型组合和形态变异程度,推测陈山遗址的石器工业面貌接近于距今0.6~1.0Ma的中期阿舍利(Middle Acheulean)。同处于水阳江流域其他遗址基本相似的石器工业面貌,表明该流域是探讨阿舍利技术在中国的扩散与分布范围等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