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 / 2019-08-27 17:26:23
滇西北格贡错湖孢粉记录揭示的晚全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
摘要待审
云南省西北部高山湖泊格贡错湖地处西南季风区,海拔为4214 m,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湖泊周围的现代植被为阴坡的植被上层为较稀疏的云/冷杉林,下层为杜鹃灌丛,阳坡为高山草甸。本文以在格贡错湖湖心钻取的1.84 m长的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在精确测年的基础上(210Pb测年结合陆生植物残体的AMS14C测年建立年代序列),对湖泊沉积岩芯进行孢粉、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含量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格贡错湖泊周围表层孢粉研究,重建了研究区距今约3570 年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格贡错湖所在地区近3570 年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经历了5个较明显的演化阶段:在3570~3200 cal a B.P. 期间,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垂直植被带相对现代植被更接近格贡错湖或可能已达到湖边,湖泊周围阴坡植被上层是稀疏云/冷杉林,下层是杜鹃灌丛,阳坡的高山草甸比较发育,气候总体冷偏干;在3200~1880 cal a B.P. 期间,常绿栎类林的面积总体变化不大,但波动明显,湖泊周围阴坡植被中云/冷杉的比例有所增加,杜鹃的比例稍有降低,阳坡高山草甸的面积明显减少,较低海拔的松林、以铁杉属和桦/鹅耳枥属为主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等垂直植被带向上迁移,反映温度有所增加,湿度变大;在1880~1050 cal a B.P. (即70~900 A.D.)期间,常绿栎类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湖泊周围阴坡的森林植被面积明显增加,阳坡的高山草甸面积变化不大,松林和以铁杉属为主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植被带继续向上迁移至距离湖泊更近,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中落叶阔叶成分所占比例减少,气候为3570年以来该地区最湿润阶段,温度相对较高;在1050~0 cal a B.P. (即900~1950 A.D.)期间,常绿栎类林面积进一步减少,湖泊周围阴坡植被上层的云/冷杉比例变化不大,而下层的杜鹃比例增加,阳坡高山草甸仍较发育,以铁杉属为主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植被带向下迁移,指示气候变冷,湿度仍相对较高;自0 cal a B.P. (即1950 A.D.)以来,孢粉揭示的植被类型与现代植被相似,相对前一阶段,湖边阴坡森林植被面积减少,相对较低海拔的常绿栎林面积变化不大,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中铁杉比例下降,落叶阔叶成分比例增加,反映气候相对前期变干,温度有所升高。格贡错湖岩芯敏感地记录了3570年来的区域气候变化,即存在晚全新世降温期、小冰期和20世纪暖期等重要气候事件,但中世纪暖期在本研究区没有明显反映。这可能是格贡错湖地区气候除受轨道周期、太阳活动减弱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受一些区域因素如地形、地理位置等的影响。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