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 / 2019-08-29 21:28:08
缅甸中部Payangazu杂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待审
缅甸中部Payangazu杂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一些基性岩脉组成。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0.5±4.0 Ma (MSWD=3.5)和118.4±2.5 Ma (MSWD=2.4)。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富含LREE、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表明它们具有弧型岩浆亲缘性。石英闪长岩全岩εHf (t)值为+ 0.6,初始87 sr / 86 sr比值在0.7086 ~ 0.7100之间,εNd (t)的值在-4.8 ~ -4.9之间;而花岗闪长岩全岩εHf (t)的值-5.1 ~ -7.2之间,初始87 sr / 86 sr比值在7.117 ~ 0.7118,εNd (t)的值在-8.7 ~ -8.8,表现出相对富集的特征。同位素数据与高的Mg#(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Mg#值均高于40)表明母岩浆的形成与地幔物质密切相关。二者岩浆可能的起源过程是俯冲板块脱水引发上覆地幔楔体部分熔融,熔融体上升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地幔和地壳的混合岩浆。缅甸西部的Wuntho-Popa岩浆弧、喜马拉雅东部以及云南西部的一些岩浆岩被认为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有关,而缅甸早白垩纪侵入的Payangazu杂岩体年龄明显早于以上岩浆活动,并且也具有相对低的εNd (t)和εHf (t)值,因此其成因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无关。相反,Payangazu杂岩体的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与西藏北部岩浆岩带、喜马拉雅东部和云南西部的一些岩浆岩相一致,而这些侵入岩被认为与班固-怒江洋壳的南向俯冲作用有关。因此,我们认为缅甸中部早白垩世的侵入岩很可能与该时期存在的洋壳的南向俯冲有关,该洋板可能是班公-怒江洋的延伸。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