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 / 2023-02-17 15:28:42
轴承钢接触疲劳下亚表面白蚀区形成的本质
摘要录用
陈金华 / 宁波大学
李淑欣 / 宁波大学
曹均 / 宁波大学
鲁思渊 / 宁波大学
金永生 / 宁波银球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列车、大型风力发电机等机械装备向着重载高速化方向发展,轴承所处的载荷和润滑工况愈加复杂,引起轴承过早的失效。在接触疲劳载荷下,轴承内外圈亚表面材料的微观组织发生变异,形成白色蚀刻区(White Etching Area,WEA),并与之伴随着裂纹的产生。轴承因WEA失效是科学界和工程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对WEA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WEA的微观结构因载荷工况、局部微观组织、甚至润滑介质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别,其形成机理目前存在很大的分歧。

本文对不同载荷工况下形成的WEA进行研究,根据其微观组织是否发生相变,将WEA分为两类:形变WEA和相变WEA。形变WEA是由晶粒尺寸为10-100nm的等轴纳米铁素体晶粒组成,而相变WEA主要是有非晶组成,其中掺杂着等轴的纳米铁素体和奥氏体晶粒,尺寸为5-10nm。这说明在接触疲劳载荷下,亚表面的微观组织除了发生晶粒细化外,还发生了非晶相变和奥氏体相变。目前关于WEA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夹杂处的氢聚集诱发WEA和裂纹、裂纹面相互摩擦引起组织细化产生WEA、局部塑性变形诱发碳化物溶解及低温再结晶机制等。然而,这些机理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相变,以及相变的机理是什么?

对现有WEA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WEA的共性是塑性变形高度局域化后的变形带。为此,本文从塑性应变累积和剪切局域化新的角度对WEA进行了研究。通过耦合晶体塑性和相场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演化本构模型,研究了非金属夹杂处塑性应变累积和损伤演化。结果表明,接触疲劳载荷下,亚表面局部处的塑性应变累积导致剪切带的形成。剪切带的形貌、取向和应变与试验WEA的一致,表明WEA实际上是应变局域化的剪切带。与宏观应变(0.2)不同,剪切带中的微观应变可达0.8-1.2,这么大的应变是微观组织发生变异的驱动力。WEA的形成依赖于局部晶体取向,WEA仅在择优的晶体取向下形成。剪切带内部处于高应变和低应力的状态,带中心处应变最大,但应力最小,几乎为零,这说明该处是裂纹的萌生位置。也即,该结论阐明了裂纹和WEA形成的关系,即剪切带形成过程中,裂纹从内部萌生,而非裂纹先产生,后摩擦导致WEA形成。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24日

    2023

    04月27日

    2023

  • 03月20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7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