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修复老化机制与长效材料研发
编号:6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4 11:29:13 浏览:27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受电镀与金属加工制造、钢铁冶炼、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影响,我国污染场地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酸雨侵蚀、土壤微裂隙发育、氧化还原等自然环境过程导致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性增强,严重威胁人居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目前,由于成本低廉、施工快速灵活、二次污染少、普适性强等优势,稳定化技术是国际国内针对重金属污染场地应用最广的修复技术。然而在自然环境中,受到降雨冲刷、干湿循环、微生物作用、紫外光照射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稳定化材料表面电荷、官能团、孔隙发育、晶体结构等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老化),多金属元素由于沉淀溶解、氧化还原、解络合、静电排斥等作用,重新活化并造成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如何设计出抗侵蚀、抗冲刷、晶格稳定的抗老化新型材料、实现多金属的长效钝化是一个技术难点。材料设计完成后,需要对稳定化修复材料的长效钝化性能进行评估,由于通过野外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修复后场地现场观测具有滞后性,往往需要搭建室内的人工加速模拟装置进行长效性评测。而自然界的环境要素错综复杂、随机事件难以预测,因此需要寻找稳定化长效性的定量关系,构建耦合干湿冻融循环、化学氧化、光化学转化、微生物作用等诸多老化要素的人工加速模拟方法,定量评价与预测稳定化材料对于土壤多金属的长期钝化效果。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侯德义
副教授, 博导 清华大学

稿件作者
侯德义 清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