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与挑战
编号:7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2:31:53 浏览:439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弹药合成、装弹,训练演习,弹药维修和销毁等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炸药污染物,造成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炸药污染场地往往成分复杂、浓度异质性大、生态毒性强。国内外实验研究和工程修复案例表明,生物修复是炸药污染土壤最经济、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专一性高效降解炸药的微生物或植物,对炸药的降解主要依靠生物的共代谢过程,代谢链短降解不彻底是主要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影响生物修复效果的因素复杂,导致现场与实验室效果差异很大,TNT等炸药也因此被认为是具有持久性的土壤污染物之一。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TNT容易通过共价键与胡敏酸等有机质结合形成不易被提取的结合态残留,化学反应性和生物有效性都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持续释放。TNT经微生物/植物转化为有机胺等小分子,生态毒性仍然很强甚至超过TNT本身,这是炸药污染物生物修复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特征。铅、铜、锑、汞等重金属是火炸药常用的催化剂或助剂,两者在军事场地往往同时存在,一方面重金属及其纳米颗粒在炸药降解微生物作用下会发生形态/价态转化,毒性发生变化;同时重金属及其纳米颗粒也会影响土壤中功能微生物菌群结构及代谢过程,影响炸药污染物的降解,必要时需进行同步生物修复。高浓度炸药污染场地地下水中RDX等炸药污染物、有毒降解中间产物风险高,地下水原位生物还原组合高级氧化风险控制技术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转基因植物提高了降解功能植物对TNT的耐受性,降解效率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修复应用前景。新型炸药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和生物修复可行性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军事场地修复关注的热点。针对不同的炸药污染物类型和污染程度,采取生物修复与化学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有望实现炸药污染场地修复高效率、低风险、低成本的统一。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赵三平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稿件作者
赵三平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