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压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煤层气井的产气效果。认识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裂缝的方位、形态、规模及支撑剂充填特征对于评价煤层气井压裂效果,优化压裂工艺具有重要的影响(杨焦生等,2017;Wu et al., 2018)。微地震法是当前监测压裂裂缝展布特征,评价压裂效果较为可靠且最常用的手段(段银鹿等,2013;Al-Busaidi et al., 2005; Swiech et al., 2017)。然而,微地震法尚无法对压裂裂缝的宽度、壁面形态以及内部充填物进行监测和识别,且信号识别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单学军等,2005;Grechka et al., 2011)。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范围的拓展延伸,越来越多的煤矿区煤层气地面井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被开挖揭露,通过井下观测,可以直接肉眼观测压裂支撑裂缝走向、长度、高度、宽度,以及裂缝内部充填特征。这从另外一种角度为深入认识煤层气井压裂支撑裂缝展布特征,评价压裂效果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何骏铧等,2014;陈立超等,2015;李瑞等,2020)。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对压裂裂缝充填煤颗粒形态、大小、分布特征及其对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
为了充分认识煤体结构与煤层结构对水力裂缝展布的影响,作者以山西晋城矿区为例,煤矿井下对采煤过程中开挖揭露的水力压裂裂缝、煤体结构以及煤层结构进行了原位追踪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煤层气井压裂裂缝形态特征的地质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