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与长宁地区深层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编号:1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13:53:01 浏览:308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埋深大于3500m)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层位,但对其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没有系统研究。孔隙是油气赋存空间,孔隙结构不仅决定着页岩气赋存方式,也是控制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研究页岩储层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形成机理,有利于页岩气成藏评价,能够提高页岩气资源评价精度和勘探决策水平,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本次研究,我们选取了长宁与泸州地区典型井的样品,采用FE-SEM观察不同地区深层页岩气井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可确定其孔隙类型、孔径大小,采用CO2吸附、N2吸附、高压压汞法分别对不同孔径区间的孔隙进行表征,采用热模拟实验阐明不同孔隙形成的机制。查明不同地区深层页岩孔体积发育差异明显,深层页岩储层孔体积主要由0.3~0.6nm、1.5~7nm、10.0~50nm三个孔径区间的孔隙提供,泸州地区深层页岩储层在50~1000nm仍有孔隙提供了大量孔体积;页岩储层孔体积的主要孔径贡献区间在不同深层页岩中差异明显。不同深层页岩储层孔比表面积均主要由0.3~0.7nm、1.5~5nm两个孔径区间的孔隙提供,三口典型井的储层孔比表面积发育差异不明显;页岩储层孔比表面积随成熟度升高变化不明显。泸州与长宁地区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均有发育,有机孔隙形成受热演化程度的控制,无机矿物孔隙主要为压实作用主导下,有机质充填改造的结果。
关键词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孔隙成因,有机质孔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