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1:34:22 浏览:279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前人研究表明海相和陆相页岩气都具备一定的产能,是近年来接替常规油气的主要能源类型,其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比而言,针对海陆交互相页岩的研究相对滞后,且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对该类页岩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储层物性一直是页岩气资源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明确海陆交互相页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分布和大小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该类页岩的资源量评价,且能丰富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和储集性的认识,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为了说明海陆交互相页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大小和展布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的区别,本次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为例进行分析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的构造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厚层泥岩的累积,其中在东北部地区山西组时期的岩性主要为泥岩、细砂岩、少量的粗砂岩和碳质泥岩,沉积环境以三角洲平原为主,并且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微相,其中分流间湾是页岩得以有效保存的主要沉积环境,它与储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图1)。在对沉积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以下实验室内的相关分析测试进行说明:(1)通过总有机碳(TOC)、镜质体反射率(RO)和X-射线衍射实验(XRD)分别说明页岩的有机质发育特征和岩石矿物组分;(2)通过氮气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定量地说明页岩储集空间的大小;(3)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定性直观地观察孔隙形态特征并说明储集空间类型,且结合能谱扫描(EDS)的实验分析进一步说明岩石矿物组分与孔隙类型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