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阴雨是镇江常见的气象灾害,其主要特征为持续阴雨、日照稀少、空气湿度大。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镇江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连阴雨灾害成为降水事件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立本地连阴雨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镇江近30年来连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以量化评估连阴雨的灾害程度,有利于填补过往研究的不足。
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对1989—2018年各站的连阴雨做年平均可知,北部的丹徒和扬中少于南部的句容和丹阳。
在变化趋势上,1989—2018镇江共出现连阴雨过程347次,平均每年11.6次,连阴雨次数以1.7 d/10 a的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加趋势显著。对连阴雨次数序列采用M-K法检验表明:1989—1994年间连阴雨的趋势有升有降,突变开始于2000年,且自2009年以来,连阴雨频次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连阴雨过程明显增多。
在时间分布上,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多的三个月份依次为6月、7月、8月,最少的三个月份依次为12月、11月、1月。即夏季出现的连阴雨最多,年均5.3次,占总量的42.7%,其次是春季,为2.9次,占比23.4%,再其次为秋季,为2.4次,占比19.4%,冬季的连阴雨最少,仅1.8次,占总数的14.5%。
从影响程度来看,春秋季节为农事关键时节,因而春、秋两季的连阴雨对农作物危害更大。镇江在1989—2018年间共出现春季连阴雨87次,平均每年2.9次,其中4月最多,3月最少;秋季连阴雨72次,平均每年2.4次,其中9月最多,11月最少。
阴雨日数、累积雨量、日照时数是连阴雨的三个致灾因子,而前两者是致灾因子中占高权重的两个因子,故选取这两个因子建立一个表征连阴雨强度的指数,即
ICR:
ICR=
DD+12P/DP/D+PP 
其中
P为连阴雨过程累积降水量;
P
为历史连阴雨降水量平均值;
D为连阴雨过程降水日数;
D
为历史连阴雨过程平均降水日数。
由此计算1989—2018年镇江4个站历次连阴雨过程的强度指数I
CR,并根据1032个样本值对连阴雨强度指数I
CR进行了分级,得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的强度指数分类范围。再利用镇江1979—1988年间的连阴雨过程对该指数模型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I
CR的分级对连阴雨强度的把握较为准确。

利用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对镇江历史上的重大连阴雨过程进行验证,经验证可知连阴雨强度指数I
CR在定量化评估各次连阴雨过程的强度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