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M卫星观测的中国西南复杂地形突发性暴雨的降水垂直结构
编号:29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6 14:51:49 浏览:30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研究利用2014-2020年汛期(4-9月)国家级地面雨量站和GPM卫星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西南不同地形条件下,四川盆地、云贵山地、山地向平原转变的过渡性地带和长江中游平原等,突发性暴雨的微物理过程和垂直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层云降水(SR)和对流降水(CR)的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差异,CR和SR的降水粒子直径(Dm)在冰相过程增长较快,在液相过程增长较慢,雷达反射率(Ze)的变化与Dm 类似。由于对流降水(CR)比层云降水(SR)更丰富的液态水路径和大气对流运动,CR的冰相过程和液相过程都比SR更活跃,CR的Ze和Dm的增长区间更宽广。近地面处平均降水参数对比发现,CR较SR的Nw 偏低, Dm偏大, Ze和降水率(RR )偏高。不同地形条件下降水垂直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有显著不同,山地区域降水粒子的冰相增长过程更显著,液相增长过程较弱,导致近地表Dm 最大,dBNw 最小,Ze和RR最小;平原区域降水粒子的冰相增长过程较弱,液相增长过程更为显著,导致近地表Dm相对较小,dBNw最大,Ze和RR最大;盆地区域和过渡区域介于这两者之间。在不同相态层,Ze变化率随地表RR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最终建立了不同降水强度等级、不同地形条件下、SR和CR的平均Ze廓线,有助于改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复杂地形,冰相过程,液相过程,层云降水,对流降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