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一次人工增雨过程个例分析
编号:32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6 19:05:14
浏览:326次
墙报交流
摘要
本文基于2014年一次探空增雨过程,对龙岩地区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此次人工增雨效果的微物理证据。
气象要素及气溶胶、CCN时间序列如图1。研究表明龙岩地区上空气溶胶主要由地面源贡献,受江西、湖北、安徽三省输送影响,大多分布在积聚模态(图2)。
CCN垂直变化可划分为三层:①近地面至2000米,随着高度增加,地面源的影响变小,CCN浓度递减;②2000~3650米,高过饱和度(0.8%、1.0%)下的CCN浓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③3650米以上,CCN浓度显著减少,浓度值比前二层呈现量级性降低(图3)。
此次龙岩作业条件较好,超三分之一(35.2%)的云区具备可播性,17.4%的云区具备强可播性。以2μm为界,粒径小于/大于2μm时各区域内CCN浓度为非云区>强可播区>云区>可播区/非云区>强可播区>可播区>云区(图4),该结果揭示大粒子可能会使得云区可播性增强。播撒完成后,云内微物理特征显著改变,气溶胶浓度翻倍增长了1到2个量级,尤其以云底和云顶气溶胶增长最为明显(图5),且气溶胶粒径整体向大粒径段迁移(图6);各个过饱和度下的CCN数浓度涨势明显,0.2%、0.4%、0.6%、0.8%和1%下分别增长了0.82、4.73、5.12、1.01、0.56倍,且峰值粒径右移(图7);同时小云滴增多、大云滴减少(表1),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云内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