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地区不同强度台风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研究
编号:157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2:01:10 浏览:52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8: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5A] 15A、水文地球科学 [15A-4] 15A-4 水文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掌握台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减轻台风灾害损失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1980年至2018年登陆和非登陆的弱、强和超强台风年发生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超强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登陆的概率增大。通过构建一种基于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方法,本研究将台风发生的空间-时间场分解成了不同的模式,在分离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经向模态(PMM)和年际太平洋振荡(IPO)等自然气候变率的影响后,发现了气候变暖对超强台风发生频次的影响信号。结果进一步表明,近年来在靠近陆地的海表面形成的台风(6°-21°N,130°-137°E)更有可能强化为超强台风。这些强化的台风倾向于在陆地登陆,这可能是登陆的超强台风增加的原因。台风的强化主要是由于强化速率的增加导致的,这种增加随着海表面温度(SST)的增加而加快,特别是在台风风力较强的时期。随着登陆超强台风发生频次的变化,超强台风登陆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中国南部的西部地区、中国东南部和日本面临登陆超强台风增加的风险。超强台风将会对这些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需要特别注意减轻或防范台风灾害。
 
关键词
台风,气候变暖
报告人
肖名忠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肖名忠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