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多维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转化过程
编号:17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17:47:08 浏览:27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环境问题。多溴联苯醚(PBDEs)和多氯联苯(PCBs)是环境中两类典型的POPs,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沉积物和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环境转化过程(光降解、微生物降解和生物代谢)是污染物从环境或者生物体内消减的重要方式,由于缺乏对PBDEs和PCBs的环境转化过程及机理的认识,成为目前PBDEs和PCBs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存在最大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示踪POPs的环境转化过程及机理存在诸多挑战,如转化过程复杂且缺乏可靠的分析技术。因此,本研究率先引入单体多元素(碳-氯/溴)稳位同位素分析(ME-CSIA)技术探讨PBDEs和PCBs的环境转化过程及机理,进一步认识其环境转化机制,为科学评价真实环境中POPs的环境转化过程提供依据 。
研究通过对氯溴同位素比值计算模式、目标物浓度和扫描离子驻留时间、电压、电流、碰撞能等仪器参数的系统优化,成功建立了基于GC-qMS的PCBs和PBDEs的Cl-/Br-CSIA方法。应用ME-CSIA技术发现PCBs和PBDEs光激发后发生C-Cl/Br键的断裂且PCBs存在C-Cl键断裂的前驱过程的掩盖作用及脱氯位点特异性。室内模拟PCBs和PBDEs厌氧降解,发现PCBs和PBDEs分别通过间位脱氯和对位脱溴发生降解,但碳-卤同位素分馏现象与野外研究结果不同,可能受控于生境和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因素。在人肝微粒体体系中PCBs(PCB77、110、136和174)被代谢生成羟化产物(Mono-OH/Di-OH-PCB),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CBs暴露的人会出现代谢酶表达异常和内分泌紊乱,而PCB136代谢过程重同位素分馏先富集后亏损,暗示母体浓度降低过程存在酶催化代谢机理的改变。PCBs体外代谢(氧化)过程AKIE(1.043~1.061)与光和微生物降解(脱氯)过程AKIE(1.006~1.038)显著不同,表明ME-CSIA在PCBs和PBDEs的生物/非生物转化机理等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单体稳定同位素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转化
报告人
曾艳红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曾艳红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