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瓦纳植物群代表属Dicroidium Gothan(种子蕨)在中国的首次记录
编号:262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2:40:16 浏览:67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冈瓦纳植物群代表属Dicroidium Gothan(种子蕨)在中国的首次记录
孙燕琪1,邓胜徽1,*,卢远征1,樊茹1,马雪莹1,吕丹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83
种子蕨二叉羊齿(Dicroidium Gothan)是冈瓦纳植物区的代表分子,时代分布于晚二叠世到早侏罗世,繁盛于三叠纪,在中国没有可靠的记录。笔者最近在甘肃华亭地区中上三叠统中采集到一些具有等二歧分叉的植物化石,经研究后认为应归于二叉羊齿(Dicroidium),并命名为Dicroidium sinensis Sun et Deng sp. nov.。该种是Dicroidium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该标本较大,保存不全,但见主轴明显的二歧分叉一次。叶略呈披针形,全缘且浅裂成波状,顶部钝尖,基部最宽且下延。保存的最长叶片约8cm,最宽3-4cm。中脉从轴部伸出到顶端逐渐变细,侧脉多不分叉或分叉一次,见邻脉。角质层保存完好,双面气孔型,上下表皮能够较好的区分,下表皮的气孔数远远多于上表皮。气孔器单唇型,口孔狭长。保卫细胞下陷,有数条放射状的横纹从内缘伸出到外部边缘。4-6个副卫细胞围绕其上。可见极副卫细胞和共用副卫细胞,未见乳突。
Dicroidium最早记录在古热带—亚热带气候带中的约旦上二叠统(Abu Hamad et al., 2008);而后在三叠纪的时候向温暖潮湿的环境迁移,并达到繁盛,主要分布在35°S古纬度附近;到早侏罗世其属衰退,在南极洲中可见保存不好的标本(Bomfleur et al., 2018)。Dicroidium属从晚二叠世出现延续到早侏罗世,经历了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但该属如何在两次生物大危机中幸存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至少说明,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通过植物化石气孔器密度与指数在估算大气古CO2浓度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通常用存在可对比现生种的银杏类和苏铁类化石估算。种子蕨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植物,没有可对比的现生种。前人利用种子蕨植物化石恢复古CO2的浓度主要还是把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作为最亲近的种看待 (nearest living equivalent)(Bonis et al., 2010; Dong, 2014; Slodownik et al., 2021)。本次选用种子蕨Dicroidium sinensis来恢复古CO2的浓度,不论是采用石炭纪标准(the Carboniferous standardization)还是最新标准(the Recent standardization),算出来的数值均没有落在GEOCARB Ⅱ 和 GEOCARB Ⅲ 曲线范围内,而利用后者的结果甚至还在误差范围之外,因此说明了用种子蕨植物化石来恢复大气古CO2的浓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Dicroidium sinensis的叶片中还发现了不少虫瘿构造。一般而言,造瘿昆虫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往往针对某一个器官造瘿。本次发现的虫瘿主要集中在中脉上,少量存在于叶边缘上。虽然目前对于D. sinensis的造瘿昆虫尚不明了,但无疑是反应了该时期植物和昆虫具有相互作用,说明了自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之后,中三叠世时昆虫的活动已经相当地繁盛了。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种子蕨,角质层分析,Dicroidium
稿件作者
孙燕琪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邓胜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