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在珠江口及南海环境中的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
编号:282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50:43 浏览:44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8: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6A] 6A、海洋地球科学 [6A-4] 6A-4 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POPs)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海洋作为POPs的汇聚地,在全球POPs的传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多溴联苯醚(PBDEs)、十溴二苯乙烷(DBDPE)、得克隆(DP)、多氯联苯(PCBs)、滴滴涕(DDTs)等POPs在珠江口和南海海域生物体中的分布、富集、食物链传递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生物体中PBDEs、PCBs、DDTs等POPs呈现降低趋势,DBDPE和DP等POPs变化不明显。海洋生物中POPs种间差异明显,栖息环境,食性,代谢能力和生物参数都会造成生物体累积POPs的差异。PBDEs、DBDPE、DP、PCBs和DDTs的沉积物-生物累积因子为0.058-8.93, 0.031-0.043, 0.0018, 0.79-10.31和0.53-2.61。目标污染物在构建的食物链中其生物放大因子都大于1,具有生物放大效应。在log Kow < 7.7时,PCBs的生物放大因子随着Kow的增加而增加,随之减少。PBDEs、DP、PCBs和DDTs的营养级放大因子为2.76, 2.61, 2.20 and 2.31。珠江口生物体中POPs污染水平最高,其次为永兴岛和纳土纳岛,可能与周边国家对POPs的生产使用历史有关。珠江口和永兴岛海域生物体中POPs组成以农业源的DDTs为主,其次为PCBs和PBDEs;而纳土纳岛海域生物体中POPs组成则以工业源的PCBs为主,其次为DDTs和PBDEs。PBDEs和PCBs同系物在生物体中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分别以BDE 47和PCB 153为最主要的单体;而DDTs在生物体中则具有三种不同的组成模式,珠江口所有生物样品中(DDD+DDE)/DDTs的比值均大于0.5,表明DDT主要是历史残留所致;而永兴岛和纳土纳岛海域分别有26%和45%的生物样品中(DDD+DDE)/DDTs的比值小于0.5,暗示两个岛礁海域DDT仍存在新的输入来源,且很大可能来源于船舶防污漆。南海海域金线鱼体中POPs分布存在区域差异。PBDEs和PCBs浓度大致呈现出自东向西和由北向南递减的规律;而DDTs的浓度分布无明显的规律性,这可能与DDTs在各采样区域用量均较大和污染源分散有关。本研究将加深对PBDEs、PCBs和DDTs等典型POP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区域分布模式、富集、食物链放大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为正确评估POPs的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海洋生物,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珠江口,南海
报告人
麦碧娴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麦碧娴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