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郊野公园适应性管理——上海半城市化地区的案例研究
编号:403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4 10:16:38 浏览:352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化影响了半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特征,也改变了社会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作为以自然性和乡村性为特征的绿色空间,郊野公园具有多功能性,可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增进居民福祉。同时,郊野公园建设牵涉到多元的城乡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适应性决策进行管理。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于郊野公园管理中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关注。本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的青西郊野公园为例,借鉴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适应性管理框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感知。基于照片引谈法获取229份问卷,运用统计分析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重要性和绩效特征,应用重要性—绩效分析(IPA)识别公园使用者(当地和周边居民、城郊和城市游客等)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优先序差异,并使用社会景观指数(SLM)揭示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和景观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水质和空气质量维持、栖息地保护等)和娱乐类文化服务(美学、身心健康等)的感知重要性、绩效和优先级最高,且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感知均显著高于绩效感知(p<0.05)。(2)沿城乡梯度分布的使用者感知存在差异性: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但对郊野公园的知识最丰富的当地居民认为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农产品、水资源)和认知类文化服务(文化遗产、地方感)的优先序较高,但对栖息地保护和美学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城市观光客对教育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些差异与是否拥有郊野公园内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地方依恋程度有关。(3)半自然的、水域相关的景观要素,如湖泊、河流、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荷塘,被认为能提供较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不同使用者对景观要素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受访者对景观的熟悉程度及与景观的互动有关。基于此,在半城市化地区绿色空间的适应性管理中,应当通过“自下而上”的模式,理解不同使用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元化感知,以促进环境正义,增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和景观可持续性。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城郊绿色空间,适应性管理,环境正义
稿件作者
夏哲一
中国农业大学
袁承程
中国农业大学
高阳
中国农业大学
刘黎明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