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源解析模型对黄河口沉积有机碳进行来源识别和定量分析
编号:59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5:31:47 浏览:54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7:0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9min

所在会场:[2A] 2A、地球化学 [2.3] 有机地球化学专题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搬运到到河口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碳(OC)通常包括维管植物、土壤、沉积岩和人为污染物,由于不同的水文特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在河口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命运。许多研究都试图追踪不同来源的陆源OC,但仍缺乏对这些来源的正确识别。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正构烷烃的源解析模型来识别和量化黄河口不同来源和年龄的陆源OC。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的端元混合模型的结果表明,陆源和自生源OC对莱州湾沉积有机碳的贡献为54.01±12.37%和46.13±12.37%。为进一步将陆源和自生源OC分为更具体的来源,我们对正构烷烃应用了受体源解析模型(Unmix和PMF)。在评估陆源(高等陆生植物和预陈化土壤)时,Unmix模型(74.93%±19.26%)的结果相对于端元混合模型(54.01%±12.37%)和PMF模型(49.22%±17.97%)明显被高估,可能是由于Unmix模型无法将水生大型植物来源单独从陆源中剥离。PMF模型的结果表明,高等陆生植物、预陈化土壤、水生大型植物和菌藻类的贡献率分别为22.88±14.34%、26.18±19.41%、26.53±19.26%和24.41±17.05%,与文献中预陈化土壤OC贡献率结果(20%-43%)基本一致。高等陆生植物和预陈化土壤的贡献显示出差异的空间分布模式,表明陆源OC在沉积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控制因素。
关键词
有机碳;沉积物;同位素;正构烷烃;源解析模型;预陈化土壤
报告人
吴定桂
浙江大学

稿件作者
吴定桂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