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大田铀矿床晶质铀矿特征及成因
编号:6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6 08:14:15 浏览:33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攀枝花大田铀矿床是康滇地区近年来发现的首列中型铀矿床,晶质铀矿粒径大,结晶度好。利用EPMA和LA-ICP-MS对晶质铀矿及其共生独居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发现大田铀矿床中存在两个阶段的铀成矿作用。第一阶段铀成矿是与混合岩化有关的岩浆成矿作用,矿体空间分布上受韧性剪切带和长英质脉控制。晶质铀矿分布于长英质脉中,与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等共生。晶质铀矿年龄为841.4±4.0 Ma,是混合岩化过程中,由富铀和富石墨的片麻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岩浆中结晶分异形成的。第二阶段铀成矿为高温热液成矿作用,矿体空间分布上受脆性断裂和岩性界面控制,与第一阶段铀成矿最显著的区别是富含硫化物,晶质铀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等共生。第二阶段晶质铀矿年龄为834.5±4.1~837.2±4.5 Ma,铀成矿是在混合岩化作用后期,构造动力背景由挤压向拉张转化过程中,来自深部的富硫高温热液萃取了片麻岩和混合岩中的铀,或与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浆气液混合,形成富硫和铀的成矿热液,同时石墨被热液蚀变生成还原性气体CH4。这种不同成分、不同性质热液的混合和还原,最终形成了富铀矿体。两阶段晶质铀矿成矿时代与前人研究得出的混合岩化作用时代860~840 Ma基本一致。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和晶质铀矿成因研究,认为攀枝花大田地区赋存于康定杂岩中的晶质铀矿与晋宁期挤压造山过程中引起的混合岩化作用关系密切。今后找矿勘查工作应以第二阶段铀成矿为重点。
关键词
晶质铀矿;康定杂岩;混合岩化作用;攀枝花大田地区
报告人
程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稿件作者
朱志敏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程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