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二次撞击坑的空间分布预测研究
编号:91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09:16:51 浏览:45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1: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0] 10、行星科学 [10-2] 10-2 行星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火星二次撞击坑是火星重要的研究对象,其正确识别与有效剔除直接影响着火星撞击坑频率统计与定年。
对于在空间上单独分布的单个二次撞击坑,由于其形貌与小型简单原始撞击坑的高度相似性,撞击坑统计过程一定程度上会受其干扰。这种干扰的典型现象之一是自二次撞击坑的存在。自二次撞击坑是撞击碎片高角度溅射回落母坑的产物,其在月球部分撞击坑内发现,已得到广泛研究 (e.g. Xiao et al., 2016)。天体撞击过程的相似性指示火星应同样存在自二次撞击坑,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对于在空间上聚集成串、成链分布的二次撞击坑群,其母坑追索有助于对撞击坑频率统计区域中背景二次撞击坑的识别,从而能优化火星撞击坑频率统计与定年;二次撞击坑群撞击过程反演(e.g. 初始溅射角度与位置)同样有助于火星地质地貌过程及单元划分研究。因此,火星二次撞击坑的空间分布预测研究将有助于自二次撞击坑识别和确认、二次撞击坑群母坑追索。
由于火星相对较快的自转速度及强烈的大气相互作用,自二次撞击坑及二次撞击坑群母坑追索相关研究受限。然而,考虑到火星大气相对稀薄、以及自二次撞击坑及远二次撞击坑群的高能量性及超高速(~km/s)亚轨道飞行的特点,忽略大气影响的溅射轨迹模拟是相对可靠的。此次报告中,我们在已有的天体溅射轨迹模型 (Dobrovolskis, 1981) 基础上做出优化及修改后,实现了火星撞击溅射物的全球落点模拟,并对火星二次撞击坑的空间分布做出初步预测。
关键词
火星,二次撞击坑,溅射模拟
报告人
许睿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许睿 中山大学
肖智勇 中山大学
骆方露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