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编号:97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16:21:33 浏览:398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为了明确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纵向上的差异性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 WL 地区为例,利用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通过不同类型 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定量表征等方法,对延长组不同层系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差 异性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主力层系共发育 5 种类型孔隙结构,在 同一层系内和不同层系之间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上组合长 2 油层组主要发育Ⅲa类中孔 中细喉和Ⅲb类小孔中细喉孔隙结构,中组合长 4+5 和长 6 油层组主要发育Ⅳa 类小孔细喉和 Ⅳb类细孔微细喉孔隙结构,下组合长 7、长 8 和长 9 油层组主要发育Ⅳb类和Ⅴ类细-微孔微 细喉-微喉孔隙结构。随着埋深增加,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逐渐变差,对应层系 的孔渗依次减小。垂向上沉积作用的差异是储层孔隙结构存在差异性的基础,而溶蚀作用差 异是研究区各储层孔隙结构自上而下明显变差的重要原因,具体影响为:各储层初始孔隙度 相差不大,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造成了原始孔隙的大量损失,且两者共同减孔作用在各层 中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而随埋深增加溶蚀作用对延长组上组合、中组合、下组合孔隙结构 的改善作用明显减弱,溶蚀作用的差异最终导致研究区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形成现今差异。
关键词
孔隙结构;差异性成因;成岩作用;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