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 2023-10-22 19:57:00
网格尺度下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评价及权衡/协同关系
土壤肥力;岩溶峰丛洼地;权衡/协同关系;网格尺度
摘要录用
马国斌 /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覃星铭 /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与海洋研究院
       土壤肥力直接决定着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和植物生长发育潜力的高低。而峰丛洼地山区土壤提质改造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战场,科学评价网格尺度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水平,探究各肥力指标间的权衡/协同强弱关系,对推进区域土壤精细化施肥保肥及发展衍生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实测采样+网格预测”的160个土壤有效样点数据,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探析各项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定典型岩溶区的土壤肥力综合水平,依据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以及空间集聚模进而剖析各肥力指标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土壤pH、全钾(TK)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全氮(TN)、全磷(TP)、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大体相反,TN、TP、有机质三项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由东北向西南降低的变化特点,TK为东高西低,pH则为南高北低;(2)土壤各项养分指标高值含量分布范围较小,低值区所占面积超50%。土壤综合肥力总体处于较缺乏水平,肥力等别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域异质性较为显著,肥力缺乏区主要位于耕地、住宅用地与林地。(3)TN、TP、有机质、pH与土地利用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协同贡献大小为TP>TN>有机质>pH>土地利用,TK对于采样区其余五项指标均具有权衡损益效应,有机质、TN、TP两两间的协同互促效应较为显著,其中高—高协同增强区、低—低协同减弱区分别主要分布于耕地与林地区。研究表明,岩溶峰丛洼地山区土壤肥力状况总体较缺乏,各肥力元素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权衡/协同效应,应注重TP、TN、有机质的增施以及土壤pH、土地利用行为的调节管控,同时对肥力缺乏区提出科学合理的保肥增肥措施,保障峰丛洼地山区居民的农业种植活动,促进岩溶区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05日

    2023

    11月08日

    2023

  • 10月25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04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 11月05日 2023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承办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