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 2023-10-24 16:31:24
天然和人为源DOM对多孔介质中NAPL残余相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
溶解性有机质;,NAPL残余相,多孔介质迁移
摘要录用
李尚燕 / 成都理工大学
王朋 / 成都理工大学
非水相有机污染物(NAPL)下渗至土壤地下水后,可吸附截留在固体介质表面形成NAPL残余相。天然和人为源溶解性有机质(DOM)作为土壤地下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组成部分,是一类结构复杂、来源广泛的非均质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因其含有疏水性的芳香族、脂肪族基团和亲水性的含硫、含氧/氮等官能团,能与有机污染物产生吸附、结合、氧化还原等相互作用。不同来源DOM在NAPL残余相多孔介质中迁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基于NAPL残余相对DOM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影响研究仍然缺乏。因此考虑DOM在NAPL残余相中的迁移行为对土壤固碳和有机污染物控制的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源释放的DOM(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BCDOM、腐殖酸溶解性有机质HADOM)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来源DOM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采用Hydrus-1D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法(3D-EEM)分析不同来源DOM在迁移过程中结构组成和性质变化。一维柱实验结果表明BCDOM(10mg/L)流出液平台期C/C0在纯砂柱中均大于99%,在正十六烷残余相砂柱中平台期C/C0均值为92.90%,穿出时间提前0.25PV;EEMs图谱显示BCDOM流入液的荧光峰主要分布在区域Ⅱ、Ⅳ和Ⅴ,分别代表芳香蛋白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以及腐殖酸类物质,纯砂柱中的2、3、4和5PV流出液的荧光峰主要在区域Ⅴ,在正十六烷残余相砂柱中2、3PV流出液的荧光峰主要在区域Ⅴ,4、5PV流出液荧光峰出现在区域Ⅳ。HADOM(8.189mg/L)在纯砂柱中平台期C/C0均值为91.60%,在正十六烷残余相砂柱中穿出时间提前0.25PV,平台期C/C0均值为91.38%,由于占据了一定的孔隙体积,正十六烷残余相砂柱主要影响DOM的穿出时间,同时对BCDOM的迁移阻碍作用更明显。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05日

    2023

    11月08日

    2023

  • 10月25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04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 11月05日 2023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承办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