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 2023-10-15 16:52:24
碳酸盐岩地质背景土壤中锑的形态提取方法研究
锑污染,形态提取,锑生物可利用性
摘要录用
李柏樟 /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李玲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锑(Sb)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的典型环境污染问题,Sb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的重点污染物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产锑大国,锑矿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其中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超大型、大中型Sb矿床占全国Sb矿床的60%以上。喀斯特地区以碳酸盐岩地质背景土壤为主要特征,碳酸盐岩风化发育的土壤普遍存在重金属地球化学高背景现象。一般来说,Sb的生物有效态往往比其总量更能反映其危害性。因此,合理评价碳酸盐岩地质背景土壤中Sb的生态风险,应该充分结合其地质背景类型与Sb的地球化学性质以提取不同形态Sb的占比,准确辨识生物有效态Sb的含量。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选用 Shiowatana、改进BCR、Wenzel等三种形态提取方法分别对贵州某Sb矿场地四种不同Sb浓度的土壤(S1=29.01 mg/kg、S7=62.47 mg/kg、S16=125.62 mg/kg,S17=435.21 mg/kg)进行锑形态分析,同时采用土壤-苋菜盆栽试验以验证Sb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Shiowatana方法对四件供试土壤所提取的有效态组分分别为14.64%、19.04%、15.71%和18.46%,显著高于Wenzel方法(1.65%、1.32%、1.35%、2.64%)和BCR方法(1.03%、1.21%、1.26%、1.14%)。土壤-苋菜盆栽试验和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hiowatana方法的可利用组分与苋菜中Sb含量的相关性最高,Wenzel方法次之,BCR最差。因此,本研究认为Shiowatana方法最适合用于碳酸盐岩地质背景土壤中锑的形态提取。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05日

    2023

    11月08日

    2023

  • 10月25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04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 11月05日 2023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承办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