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末—中新世末超长沉积间断期构造事件与铀成矿作用
编号:10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27:02 浏览:98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3: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5]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S15-1]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专题15.1、专题15.6(18日下午,403)

暂无文件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一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个板块汇聚的中心,盆地内部的不整合面及构造变形形迹记录着这些板块运动过程。然而,鄂尔多斯盆地在早白垩世末以来出现了超长的沉积间断(113-8 Ma),表现为早白垩世末—中新世末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由于超过100 Myr 的超长时间跨度,该不整合面的构造作用无法像其他窄时限的不整合面一样进行准确。此外,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内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年龄主要分布在97-80 Ma、65-50Ma、25-22 Ma ,正位于该不整合面的时间跨度内。由于鄂尔多斯盆地该阶段的构造期次和变形过程十分模糊,因此也难以建立该地区构造作用与盆内砂岩型铀矿的关系。
本次研究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开展构造解析、多样品多古温标联合热史模拟研究、同构造活动方解石U-Pb定年和砂岩型铀矿全岩U-Pb定年,获得了以下认识:
(1)自早白垩世末以来,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普遍存在10 Ma的一期快速隆升事件,但是在晚白垩世-新生代大部分时期内,不同部位的盆缘隆升时间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盆地北部的伊盟隆起在下白垩统沉积后一直到中新世早期(110-20 Ma)均处于夷平作用阶段,在20-15 Ma才发生快速隆升至今;在盆地中部吴旗一带,晚白垩世-渐新世(<79-55Ma)发生了一次构造隆升,在10Ma发生快速强烈隆升,该隆升过程与盆地东缘的晋西饶褶带、渭北隆起具有近一致的盆-山隆升过程。在盆地西南部地区,白垩系埋藏沉积可能持续到了晚白垩世坎帕期(82 Ma),并且在此之后长期发生隆升剥蚀作用,与渭北隆起的隆升也具有相一致的盆-山隆升过程。
(2)利用同构构造活动的方解石U-Pb定年活得鄂尔多斯盆地40.36±4.76 Ma和5.18±2.12 Ma两期断裂活动。结合构造解析研究表明,40.36 Ma为NE向挤压的逆断层活动;5.18 Ma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左旋走滑活动,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过程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形成强应变的走滑剪切区,贯入到相对刚性盆地内部的弱应变响应。
(3)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时代具有两个明显的期次,第一期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成矿作用时间跨度较大,具体包括了新庄矿产地部分工业矿体、太平靶区和特拉敖包矿产地。盆地南部的工业铀矿体经历了下白垩统沉积之时的预富集阶段和晚白垩世 98.9~72.6 Ma的二次成矿作用,与区域隆升作用和油气破坏二次运移有关。盆地北部的特拉敖包矿产地二次铀成矿作用则发生在早白垩世末,与古生界气藏在早白垩世末的充注和长期的逸散作用有关。第二期大规模铀成矿事件发生在上新世(约6 Ma),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新庄矿产地大部分铀矿体,明显受控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5 Ma的走滑作用。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低温热年代学,方解石U-Pb定年,铀成矿年龄,走滑断层
报告人
刘持恒
高级工程师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稿件作者
刘持恒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