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表层的渔业碳汇碳源汇空间分布研究
编号:136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5:50:17 浏览:78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3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洋是全球最大的活跃碳库,在降低大气CO2浓度以及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汇由海洋生物完成。藻类养殖区以其较高的单位面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固碳能力而得到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具有巨大碳汇潜力的关键近岸生态系统之一。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渔业碳汇储碳增汇路径研究”,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渔业养殖区进行了基于船载走航观测的碳汇普查。我们初步发现养殖区的贝藻混养结构(海带、龙须菜、鲍鱼、牡蛎)导致海表碳源汇格局呈现较大时空变异,部分养殖区海表的pCO2甚至达到500 µatm,成为大气CO2的源,这一结果对渔业养殖碳汇概念构成了潜在挑战。针对此现象的驱动机制,我们展开了深入研究,初步发现碳源区域可能受贝类养殖和近岸淡水输入的共同影响,而碳汇区域受养殖藻类光合作用驱动。
关键词
渔业碳汇,贝藻养殖,海气碳通量时空分布
报告人
张攀峰
本科生 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

稿件作者
吴瀛旭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
张攀峰 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