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贝养殖区沉积物碳固存及微生态效应
编号:16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1:57 浏览:103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0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10]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3(20日上午,4F观海厅1)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洋蓝碳是海洋碳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密切相关。贻贝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具有分布广、海洋生态适应能力强和病害少等特点。沉积物固存是海洋蓝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贻贝养殖区为研究系统,结合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室验证策略,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手段,解析贻贝养殖区沉积物理化特征,阐释其沉积物主要微生物群落组成,评价贻贝养殖活动对附近海域的生态影响。结果显示贻贝养殖区存在独特的沉积环境,固碳基因丰富,主要以 Gamma 变形菌纲和 Delta 变形菌纲为主,且微生物类群与颗粒有机碳、惰性碳等碳组分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贻贝养殖区海域水体主要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并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贻贝养殖活动对特殊功能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AAPB)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且存在季节性差异,6月份最高。贻贝养殖活动可以显著改变周围海水微生物群落结构。我们量化了贻贝养殖区的海气CO2通量,并观察到春季存在弱碳汇(-0.15 ± 0.07 mmol·m-2·d-1)。一项长期的室内实验测试支持贻贝参与了沉积物惰性碳的积累,增加了2.5 倍。与初始状态相比,贻贝沉积物 DOM 中CRAM类化合物(RDOM)的相对强度上调了51.4%。贻贝的存在可以显著上调沉积物中固碳微生物的丰度。所研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究蓝碳生境的有机碳溯源和微生物碳汇理论,助力海洋蓝碳研究。
 
关键词
贻贝,沉积物,惰性碳,固碳微生物
报告人
何建瑜
讲师 浙江海洋大学

稿件作者
何建瑜 浙江海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