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同位素示踪上海市气溶胶硝酸盐氧化路径和来源
编号:212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2:38:01 浏览:90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大气中的无机硝酸盐(NO3 -)已经超过硫酸盐成为PM2.5的主要成分并和其前提物(NOx=NO2+NO)在中国雾霾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硝酸盐气溶胶的形成过程和来源解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本研究于疫情前2019年11月24日(Period 1)至疫情管控期间2020年3月24日(Period2)在上海采集了PM2.5样品并将结果和2013年上海开始清洁行动前的结果相比较。除水溶性离子外,还测定了颗粒物中的氧(δ18O-NO3−)和氮(δ15N-NO3−)同位素,以探讨硝酸盐气溶胶的形成途径和潜在来源。结果表明,在采样期内,硝酸盐是次生无机气溶胶的主要成分(41.4%)。δ18O-NO3−和δ15N-NO3−平均值分别为75.9±8.8‰和6.5‰±2.3‰。结合同位素组成和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我们发现在,气相氧化对硝酸盐生成的贡献占主导地位。非均相过程对硝酸盐氮的贡献从Period1的53.2%下降到Period2的37.7%。在采样期间,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和土壤排放对硝酸盐气溶胶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8%、20%、31%和11%。与2013年相比,燃煤、移动源排放以及土壤微生物排放对硝酸盐的贡献率η显著下降,这是由于上海严格控制了煤炭消费、机动车尾气排放。最后,生物质燃烧对硝酸盐的贡献率是上升的,这表明控制居民排放将是降低上海硝酸盐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COVID-19,硝酸盐,氮氧同位素,SIAR
稿件作者
王容
上海交通大学
肖红伟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