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微生物介导的甲烷代谢、氮代谢和硫代谢耦合作用的研究
编号:273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8:11:41 浏览:748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东海冲绳海槽是西太平洋一个典型的弧后盆地,广泛分布着冷泉活动。然而,我们对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了解仍然有限。本研究,我们分析了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中参与甲烷、氮和硫循环的功能基因垂直的变化。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甲烷、氮和硫循环之间可能的耦合机制。研究表明,与氮和硫循环相关的大部分基因在表层沉积物中最为丰富。然而,只有硫歧化(sor)、固氮(nifDKH)和甲烷代谢(mcrABG)的关键基因在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内34 cm以下的次表层中更为普遍。硫氧化、硫代硫酸盐歧化与反硝化作用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胺(DNRA)、AOM/甲烷生成与固氮、AOM/甲烷生成与硫歧化的功能基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隶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的Filomicrobium具有硫氧化耦合反硝化作用和DNRA作用的功能。除此之外,硫酸盐还原菌如Syntrophobacterales等可以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氢气还原甲基类产甲烷菌(Methanomassiliicoccales and Methanofastidiosales)和ANME-1分别是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中占主导地位的产甲烷菌和甲烷厌氧氧化菌。
 
关键词
冲绳海槽、冷泉、微生物、元素循环
报告人
陈烨
副研究员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稿件作者
陈烨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