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纪具开口的圆盘状化石为藻类固着器
编号:282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12:08 浏览:85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淮南地区的九里桥组(~950–720 Ma)泥质灰岩中保存有丰富的以管状和圆盘状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其中,部分圆盘状化石的中心具有圆形开口,开口直径通常小于化石直径的一半;开口的边缘保存较多的有机质,而内部有机质相对较少。测量显示圆盘状化石的直径分布特征与同层位产出的Chuaria具有显著差异性,但与Protoarenicola固着器直径相似。更有趣的是,部分同层位产出的Protoarenicola固着器中心也具有开口,且开口边缘可见较多的有机质,内部有机质则相对较少。测量显示,圆盘状化石中心开口的直径与Protoarenicola固着器的中心开口的直径同样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此外,圆盘状化石的开口直径与Pararenicola的近端开口直径也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圆盘状化石与Protoarenicola的固着器和Pararenicola都具有较大的化学空间重叠,暗示圆盘状化石与Pararenicola和Protoarenicola具有相似的碳质体结构特征。上述结果支持圆盘状化石可能是离散保存的固着器的解释。
固着器联结(holdfast coalescence)是在现生底栖藻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有助于增强藻类锚定基底的能力、加快藻类生长速度和增加藻类繁殖的成功率。淮南地区九里桥组沉积时受到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影响,导致藻类被连根拔起的危险增加,而这可能促使了圆盘状化石之间(被解释为离散的固着器)以及Protoarenicola固着器之间发生联结作用。已报道显示,拉伸纪Longfengshania也具有固着器联结现象,暗示固着器联结可能已经成为拉伸纪底栖藻类为应对较强的水动力环境而普遍采用的策略。
具开口的圆盘状化石在中元古代-拉伸纪地层Semri群、龙山组(骆驼岭组)、Bhander 群也有发现。如果九里桥组具开口圆盘状化石的解释能够适用于上述标本,那么底栖藻类出现的时间至少可追溯至中元古代早期。底栖藻类在成冰纪之前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可能被低估了。从中元古代至拉伸纪,具开口的圆盘状化石产地逐渐增多,但其整体形态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直到埃迪卡拉纪才出现更多类型的藻类固着器,这种长期的形态停滞可能与成冰纪之前表面具微生物席、缺少生物扰动的基底特征有关。
关键词
华北,九里桥组,拉伸纪,固着器,圆盘状化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