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三叠世印度期年代地层对认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速率的意义
编号:290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43:29 浏览:89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1:3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6]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S16-5]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专题16.2、专题16.6(20日上午,226)

暂无文件

摘要
高精度的年代地层框架对研究地史时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至关重要。早三叠世印度期处于显生宙最大一次生物灭绝—二叠纪-三叠世之交生物大灭绝之后,记录了生物从残存到复苏的早期过程。然而目前对于印度期的年代地层研究争议较大,例如旋回地层和高精度U-Pb年龄对印度期的时限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对贵州谷脚剖面大冶组中5层火山粘土层采用CA-ID-TIMS技术进行了高精度U-Pb定年分析。结合生物地层、碳同位素化学地层以及贝叶斯年代-深度模型(Bayesian age-depth model)对印度期-奥伦尼克期界线和格里斯巴赫亚期-第纳尔亚期界线的绝对年龄进行了估算。同时还对晚格里斯巴赫亚期的生物复苏时间和贵阳生物群的时间进行了约束,前者时间约为250.65百万年前,后者年代约为250.8百万年前。以上结果表明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后生物复苏并不迟缓。生物复苏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性,在部分地方,如华南1百万年后就已经出现了生态结构完善的现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
 
关键词
印度期、U-Pb定年、贵阳生物群、生物复苏、年代地层
报告人
代旭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代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MariaOvtcharova University of Geneva
宋海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