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扰动下的地表-地下水作用过程与氮循环转化
编号:302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2:05:04 浏览:872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3: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2]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4、专题14.5、专题14.6(18日下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氮污染是地下水及地表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含水层中的氮污染物随地下水流迁移最终以基流形式排泄至地表水体,进一步加重地表水体污染。潜流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生物特性使得潜流带内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异常活跃,该特征使得潜流带具有明显的消减氮污染物的能力。沉积物中同时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底栖动物,其生物扰动会对此区域产生强烈作用。依据底栖动物生活习性及对沉积物颗粒的迁移特点,可分为不同的扰动功能群。不同底栖动物可能营造不一样的好氧/缺氧微生境,但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底栖动物影响氮去除的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结合野外观测现象,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明确了生物扰动下的地表-地下水作用的动力学过程,通过构建地表-地下水作用的全耦合模型,探究了底栖生物洞穴的存在增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沉积物再加工和穴居通气显著增加了硝酸盐(NO3-)的输入、渗透深度和在河床中的反应速率。具有U形穴居的沉积物中观察到的反硝化速率与平坦底床相比高出三倍。土丘高与水深比率(h/H0)是决定沉积物再加工和穴居通气过程相对重要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最终提出了一个基于Damköhler数的幂律尺度框架,用来预测生物扰动影响下河床中NO3-的去除效率。
氮污染是地下水及地表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含水层中的氮污染物随地下水流迁移最终以基流形式排泄至地表水体,进一步加重地表水体污染。潜流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生物特性使得潜流带内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异常活跃,该特征使得潜流带具有明显的消减氮污染物的能力。沉积物中同时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底栖动物,其生物扰动会对此区域产生强烈作用。依据底栖动物生活习性及对沉积物颗粒的迁移特点,可分为不同的扰动功能群。不同底栖动物可能营造不一样的好氧/缺氧微生境,但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底栖动物影响氮去除的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结合野外观测现象,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明确了生物扰动下的地表-地下水作用的动力学过程,通过构建地表-地下水作用的全耦合模型,探究了底栖生物洞穴的存在增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沉积物再加工和穴居通气显著增加了硝酸盐(NO3-)的输入、渗透深度和在河床中的反应速率。具有U形穴居的沉积物中观察到的反硝化速率与平坦底床相比高出三倍。土丘高与水深比率(h/H0)是决定沉积物再加工和穴居通气过程相对重要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最终提出了一个基于Damköhler数的幂律尺度框架,用来预测生物扰动影响下河床中NO3-的去除效率。
 
关键词
地表-地下水作用,潜流带,生物扰动,氮循环
报告人
姜启豪
副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姜启豪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