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B和电动修复的地下水铀污染修复多场反应耦合模拟研究
编号:36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23:09:26 浏览:77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1:4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9]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21、专题14.23(20日上午,402)

暂无文件

摘要
核电快速发展使铀矿开采日益增加,地浸采铀给地下水环境带来严峻挑战,加大铀地下水铀污染治理研究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对地下水铀污染治理的材料和方法已有大量研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却难以预测。数值模型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然而,铀在地下水中的形态十分复杂,修复过程涉及多种化学反应,还存在多物理场叠加等问题,使传统模型很难应对。此外,由于铀本身对氧化还原环境的敏感性,pH的变化往往会改变铀在介质表面的络合吸附过程,影响化学反应平衡,对模型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多化学反应过程和多物理场在铀迁移反应模型中的耦合,对评估修复效果,优化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建议一个多场耦合模型,模拟铀在微生物、PRB和电动修复等修复系统中的迁移衰减规律。研究从室内实验入手展开,首先计算和测量了铀在运移、修复过程中的各项反应方程和参数。然后,在传统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微生物、PRB材料对铀的还原,以及还原过程中材料性能的损耗,将以上过程的化学反应过程耦合至溶质运移模型中,预测铀污染羽在PRB修复系统中的演变规律;进一步的,考虑电动修复中电渗场与水流场的叠加效应,建立水力-电渗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预测铀污染羽在电动修复系统中的演变规律。最后,考虑修复过程中材料反应与电极水解等造成pH变化,计算不同pH下铀在系统中的表面络合行为和反应平衡变化,对耦合模型进行精细化改进。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中试规模的地下水铀污染修复场地,为场地修复装置建立、修复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与科学建议。
关键词
铀,地下水,多场耦合,数值模型,PRB,电动修复
报告人
郑富新
博士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郑富新 北京师范大学
岳卫峰 北京师范大学
翟远征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