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析及优化布局
编号:378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2:18:10 浏览:84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20]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S20-3]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专题20.4、专题20.6、专题20.7(19日下午,4F观海厅2)

暂无文件

摘要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生活质量、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小气候至关重要。但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湿地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受到严重破坏,其面积持续减少。湿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上升和景观异质性的改变,进一步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功能衰退。在湿地景观破碎化的环境中,通过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负面影响,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生物提供连续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研究以海淀区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遥感数据,详细了解和描述海淀区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分析海淀区湿地的历史情况及变化。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指数两种方法来寻找海淀区湿地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两种方式进行源地廊道构建。根据构建的源地廊道找寻湿地踏脚石,构建湿地踏脚石廊道。结合源地、踏脚石和廊道,构建海淀区湿地生态网络。将构建的湿地生态网络视为一个无向无权网络,对网络进行拓扑,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节点进行分析,评估构建的湿地生态网络稳定性和鲁棒性。针对网络中连通性较差区域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以达到优化海淀区湿地景观格局和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
城市湿地,湿地生态网络,海淀区,湿地踏脚石,鲁棒性分析
报告人
王泽成
硕士研究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泽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李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