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及邻域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
编号:421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8 17:51:12
浏览:79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北黄海呈半封闭状态,西接渤海,东靠朝鲜半岛,北临辽东半岛,总面积为 71000km2。北黄海为陆架浅海,平均水深38m,最深处位于老铁山水道海槽处,水深可达86m。北黄海海底地形总体较平坦,只是在渤海海峡和成山角外存在少量潮流冲刷槽,东北部西朝鲜湾海域存在潮流沙脊,会造成地形起伏。整个北黄海海底地势皆向南黄海倾斜,平均地形坡度为44′。
本文根据实测的地震及多波束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北黄海各种灾害地质体在地震上的反射结构、灾害地质分布、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查明重点海域的灾害地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关系,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军事海防、防灾减灾、涉海工程建设、海洋油气及矿产资源开发、海岛开发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北黄海海底存在多种灾害地质类型。根据灾害地质动力成因划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活动构造类、海底表层类和海底浅层类三种类型。其中活动构造类主要包括活动断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底辟等;海底表层类则主要包括三角洲、浅滩、麻坑、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槽、海底火山、海底滑坡、海底峡谷等灾害地质;浅层埋藏类包括埋藏古河道和古湖泊、埋藏古三角洲、埋藏古潮流沙脊、浅埋基岩等灾害地质。
研究发现,北黄海灾害地质形成与地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化密切相关。晚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北黄海陆架经历了数次间冰期-冰期的轮回,海平面也随之上升和下降。冰期时,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研究区海域大部分裸露成陆,发育各种河流,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古河道和古湖泊。河道与湖泊中充填了大量富含有机质陆源碎屑沉积物,这些有机质经过细菌分解转化为浅层气;间冰期,海平面的上升,此时三角洲发育,当全新世海平面达到最高时,冰后期海侵达到最大值,黄海暖流形成,潮流侵蚀水道内先期形成的沉积物。随着老铁山水道的不断冲刷下切,平面上潮流侵蚀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辽东沿岸在潮汐的作用下,携带的泥沙形成沿岸展布的现代潮流沙脊及冲刷槽。鸭绿江口属于潮控型河口,在河口外形成NNE向展布的河口湾线性潮流沙脊。而河流入海的细粒物质在沿岸流、波浪潮汐的作用下发生再悬浮搬运,在山东半岛近岸与辽东半岛东南沿岸沉积形成水下泥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