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非耕生境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路径分析
编号:457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4:57:48 浏览:95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1:5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3min

所在会场:[S18]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S18-2]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专题18.2、专题18.5、专题18.3(19日上午,4F观海厅2)

暂无文件

摘要
非耕生境是农业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生态空间,支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从而促进可持续农业。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分类类群的丰度可以作为其多样性水平的可靠指标,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功能类群则为其营养动态提供依据。目前,对不同非耕生境下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途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中国东北黑土区典型农业县昌图县为研究区,比较了不同非耕生境中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类群和分类类群的丰度和多样性,评价不同生境类型、土壤养分和植被结构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周边线性半自然非耕生境能有效增强景观连通性。在这些生境中,具有较高草本植被密度的林地(WL)、草地(GL)和沟渠(CD)通常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2)生产路(DR)和田间路(PR)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的迁移和觅食能力,而改善道路边缘草本植被结构(如种植开花植物、建立植被缓冲带等)可有效增强生物多样性。(3)草本植被群落特征是影响不同非耕生境下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类群和分类类群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草本植被高度和物种丰度。此外,对于地表节肢动物分类类群,非耕生境不仅通过草本植被直接影响它们,还通过土壤有机碳间接影响它们。研究结果强调,在未来农业景观规划中,通过对不同类型非耕生境的草本植被结构和土壤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生态系统稳定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发展是可行的。
 
关键词
地表节肢动物,东北黑土区,非耕生境,耕地生态
报告人
王楚翘
博士研究生 沈阳农业大学

稿件作者
王楚翘 沈阳农业大学
边振兴 沈阳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