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不同地貌区耕地质量评价与保护研究
编号:458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5:06:19
浏览:1004次
特邀报告
摘要
耕地资源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对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耕地资源自然质量条件以及涵盖稳定利用与生态功能价值的立地环境条件在耕地资源保护中需要相互协同,由于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特征具有明显的地貌区域差异性,因此依据地貌特征量化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实现耕地资源永久保护的关键问题。该文以辽宁省为例,在构建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同度模型量化两者协同关系,以美国重要农地保护理论LESA体系为指导,构建了辽宁省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资源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地验证。得到以下结果:
耕地资源自然质量条件涵盖了耕地资源基础土壤条件和地形等条件,是影响耕地资源质量尤其是粮食高产稳产的基本要素,通过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自然质量条件评价结果表明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优劣排序为辽中平原区>辽西丘陵区>辽东山地区,表明耕地资源自然质量受坡度因素影响较大,辽中平原区耕地在自然质量条件方面存在优势,尤其市较优的土壤条件特征,是其粮食高产稳产的必要保障。耕地资源立地环境条件是分析耕地资源社会环境条件以及非农化可能性的指标,是保障耕地资源稳定持续利用的环境条件,涉及耕地资源利用条件、区位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地貌分区立地环境条件在评价指标,指标分级标准以及指标权重中存在差异。通过不同地貌分区耕地立地环境条件评价结果表明耕地立地环境条件优劣排序为辽西丘陵区>辽东山地区>辽中平原区,表明辽西丘陵区具有整体的立地环境条件优势,具有较大的长期稳定利用潜能,而辽中平原区基础设施条件较优,辽东山地区耕地资源生态环境条件对系统影响较大。
通过对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与立地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辽西丘陵区、辽中平原区和辽东山地区的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最优协同比例关系为6:4、4:6和5:5,依据该比例系数以LESA体系为指导,构建符合不同地貌分区差异特征的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综合评价体系。所构建的协同体系体现了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差异性以及优势条件特征,在进行耕地资源利用时要以充分发挥其现有的优势功能为主体,有条件的提高其他功能价值,从而改善耕地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增加其长期稳定利用潜能。
通过对不同地貌分区的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系统进行实证分析,依据耕地自然质量条件、立地环境条件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将辽宁省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域,一是耕地资源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同时具备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优势条件特征;二是耕地资源优势整治区,该区域保留着部分自然质量或立地环境条件优势;三是耕地资源重点调控区,该区域耕地资源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均较差,在未来的建设与整治过程中要实行差别化管理。
该研究综合考虑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在省级尺度构建辽东山地区、辽中平原区和辽西丘陵区耕地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耕地利用的地域分异特点,对指导省级尺度乃至推广到国家尺度的耕地资源保护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提供了方法借鉴。
关键词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耕地保护,;地貌区,辽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