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尺度微塑料的微观运动行为及滞留机制
编号:460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4:59:36 浏览:10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0:3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8]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S18-2]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专题18.2、专题18.5、专题18.3(19日上午,4F观海厅2)

暂无文件

摘要
微塑料污染作为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正成为整个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将微塑料列为重点新污染物之一。明晰多孔介质中微塑料的迁移规律,是土壤-地下水系统微塑料污染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对满足耕地健康和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渗流槽孔隙尺度显微观测系统,以纤维状、碎块状等不同形态的微塑料为对象,对孔隙尺度微塑料的微观运动行为及滞留机制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与碎块状微塑料相比,纤维状微塑料迁移能力普遍较低。部分纤维状微塑料在迁移的过程中,会展现出扭曲、伸展、摆动的运动形态,且会通过缠绕作用团聚成微小“毛团”。微纤维“毛团”平均粒径更大,迁移能力更低。此外,纤维状微塑料更容易嵌入微小的孔隙结构中,从而滞留在多孔介质内。沉积在介质表面的微纤维,可能会勾连其他微纤维,使其迁移能力进一步降低。微塑料除了作为悬着物随孔隙水流动迁移以外,还可以在介质界面运动。微塑料在介质界面主要通过滑动、跳动、滚动的形式运动,能够通过界面沉积、孔隙过滤、水-气界面捕获等方式滞留在多孔介质中。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普遍随电解质浓度、阳离子价态的升高而降低。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对碎块状微塑料迁移的影响更为显著。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碎块状微塑料的迁移能力显著提高,而纤维状微塑料的迁移能力则变化不大。可见,形态是控制微塑料在多空介质中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微塑料,多孔介质,孔隙尺度,迁移,可视化
报告人
董姝楠
副教授 河海大学

稿件作者
董姝楠 河海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