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氯代污染物厌氧降解微生物机制
编号:461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5:00:38 浏览:89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8]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S18-3]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专题18.3、专题18.6、专题18.10、专题18.9(19日下午,B2鹭江厅VIP2)

暂无文件

摘要
二氯甲烷(DCM,化学式CH2Cl2)作为一种由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及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海洋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所产生的有机氯化合物,因其在油漆制造和制药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DCM因其显著的挥发性和高溶解性,易于在生产环节逸散至大气或渗入水体,从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此外,DCM已被列为三级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人体器官受损。针对DCM引发的环境污染挑战,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手段因其高昂的成本、较长的处理周期以及可能诱发的二次污染问题,难以实现对环境中DCM的有效清除。相反,生物修复方法,特别是利用脱氯微生物进行还原脱氯的策略,因其绿色、可持续且对原生环境影响较小的特点,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DCM同样源自于自然界的多种活动,如海洋大型藻类的代谢过程、生物质燃烧及火山活动等,这促使部分微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利用DCM作为生长代谢底物的能力,从而实现DCM的生物降解。例如,在有氧条件下,已有研究表明,大量依赖谷胱甘肽的二氯甲烷脱卤酶的甲基营养菌具备有效降解DCM的能力。然而,关于厌氧条件下的DCM降解菌及其降解行为和代谢途径的认识尚显不足。为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DCM在厌氧环境下的生物降解过程,以期揭示其完整的降解途径,并明确参与这一过程的功能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丰富我们对DCM生物降解机制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
新兴污染物,有机氯,二氯甲烷,厌氧微生物,脱氯微生物,生物降解
报告人
杨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

稿件作者
杨毅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