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平原冰后期海陆变迁与古人类活动适应
编号:93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0:27:25 浏览:84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3: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2]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1(18日下午,304)

暂无文件

摘要
为探究冰后期海陆变迁与古人类活动适应的关系,我们基于杭嘉湖平原岩芯(WZ05)高分辨率的粒度、TOC/TN、Ca/Ti、有孔虫和介形虫、植硅体等多代理指标,并结合区内收集的多个钻孔数据资料,重建了晚更新世以来区域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明确了冰后期最大海侵发生的时空格局;基于钻孔沉积物中赋存的富含水稻植硅体的夹砂陶片首次报道了该区存在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的新发现,探究了新石器古人类活动(稻作农业)与地貌环境演化(如海平面消退、淡水湖沼湿地形成)及极端事件的适应过程。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四个阶段:1)晚更新世陆相沉积阶段(9600 cal yr BP以前);2)海侵初期潮滩扩张阶段(9600 - 8000 cal yr BP);3)最大海侵河口湾扩张阶段(8000 - 7800 cal yr BP);4)全新世中晚期陆相沉积阶段(7800 cal yr BP至今)。最大海侵响应了该时期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快。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可追溯至10600 - 10300 cal yr BP,并聚集于古太湖河谷地区的河漫滩环境开展农业活动,体现了“依河而居”的人地关系模式。然而,全新世海侵事件中断了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直到7600 cal yr BP之后淡水沼泽环境的形成为古人类活动的再次回归提供了机会。但7000 - 6500 cal yr BP期间的海洋风暴洪水事件明显遏制了古人类活动的发展。本研究表明受海平面波动控制的地貌环境变化是制约杭嘉湖平原古太湖下切河谷新石器古人类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体现了“海进人退,海退人进”的发展过程。以上结果为深入认识沿海地区人地耦合关系及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沉积演化,新石器古人类活动,水稻植硅体,最大海侵,海陆变迁
报告人
付中彪
助理研究员 海南大学

稿件作者
付中彪 海南大学
顾延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红叶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曾剑威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