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造山带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地体中铀的富集机制——以内蒙古千里山188矿点为例
编号:9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0:21:49
浏览:831次
特邀报告
摘要
近年来,碰撞造山带区域变质变形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对铀成矿与碰撞造山过程有机联系的研究较少,未能阐明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铀的地球化学为及成矿作用的机理。这与造山型金矿、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等与板块构造演化及相应地质过程密切相关的成矿模式形成巨大差距。近年来,我们对华北古元古代的胶辽吉带辽东地区、华北中部带中条山地区、孔兹岩带千里山地区的3条碰撞造山带中的典型铀矿床及部分铀矿点开展了研究工作,尝试将铀成矿作用与碰撞造山带区域变质-深熔过程建立联系,阐明碰撞造山带演化背景下的铀成矿机理。本文介绍我们对孔兹岩带西部188铀矿点的研究成果。
188矿点产于千里山群区域变质地层中的伟晶岩中。我们详细研究了188矿点铀矿石的矿物学特征,发现晶质铀矿与榍石、金红石等具有密切的岩相学关系,采用Zr-in-rutile温度计(Watson et al, 2006)、Zr-in-sphene温压计(Hayden et al, 2008)联合限定铀成矿的温度、压力,结合晶质铀矿、榍石U-Pb同位素年龄,并与区域变质过程及P-T-t轨迹(Yin et al, 2009, 2014)对比,探讨了188矿点伟晶岩中晶质铀矿矿化与区域变质深熔的耦合关系。
研究显示,含铀矿化伟晶岩型样品由钠长石、微斜长石、石英、透辉石,以及榍石、磷灰石、晶质铀矿,和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萤石、金红石组成。黄铁矿、黄铜矿、萤石关系密切,为伟晶岩形成后热液活动叠加形成。伟晶岩中的钠长石和石英结晶较晚,包裹微斜长石、榍石、磷灰石、晶质铀矿。榍石中含有晶质铀矿、金红石、磁黄铁矿、磷灰石、锆石等矿物包体。对榍石及其中包裹的晶质铀矿开展了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1920.8±6.1 Ma,1981 ± 11 Ma。金红石Zr-in-rutile温度计估算的温度为675°C ~ 819°C,包裹金红石的榍石Zr-in-sphene温压计估算的压力为0.07~1.15GPa。榍石及其包裹的金红石联合限定的温度、压力数据构成一条与千里山群高压麻粒岩P-T-t轨迹(Yin et al, 2014)相似的数据分布。综合研究认为,188矿点伟晶岩形成于区域进变质过程,是千里山群经水致部分熔融形成,晶质铀矿(1981 ± 11 Ma)结晶于进变质-峰期变质阶段,略早于区域峰期变质(~1950Ma)。榍石U-Pb封闭温度较低,其年龄1920.8±6.1 Ma可能记录了造山后区域伸展阶段的冷却年龄。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铀成矿,变质深熔,伟晶岩,古元古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