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儿山矿田天门地区铀矿勘查与研究进展
编号:98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0:57:40 浏览:95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苗儿山矿田天门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中铀矿化是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近年取得新区突破发现的铀矿化,其典型特征表现为黑色团块状铀矿物与暗红色斑点状赤铁矿紧密共生。地质勘查工作发现天门地区铀矿化主要赋存于北东向的F8断裂内,与苗儿山矿田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相吻合,并在F8号带南部新发现矿化富集中心,矿体规模和品位均有大幅度提升。对于天门地区此类赋存于加里东期花岗岩内的铀矿化开展研究工作,归纳铀矿物类型、铀的赋存状态、矿物定量成分、矿物共生组合关系以及元素分布特征等多方面的认识,填补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铀成矿相关研究工作的不足,提升苗儿山地区铀矿资源评价工作,助推铀矿找矿突破。
天门地区主要构造为北东向的F7、F8、F9、F10以及北西向的F11,钻探勘查工作最初在北西向的F11号带内发现了埋深浅、厚度大的矿体,但品位相对较低。随着钻探揭露工作与构造控矿模式、矿物学特征、蚀变找矿标志等的归纳总结,目前认为区内主控矿构造应为北东向的F8号带,并且在F8号带内连续发现多个工业矿孔。目前,最新的钻探揭露工作将控矿的F8号隐伏构造带走向上扩大了两倍,由250m扩大至850m,在其南段新发现矿化富集中心;揭露到的矿石品位有突破提升,最高超过0.5%;在F7号带上盘揭露到多段矿化异常,发现多期次热液活动的初步证据。
天门地区铀矿石普遍经历不同程度的构造作用和流体改造,相较于团块状沥青铀矿,脉状沥青铀矿UO2含量明显降低,前人研究认为UO2极易与氧化的热液流体发生反应,从而导致铀被活化—溶解—迁移,脉状沥青铀矿可能反映了该后期改造过程(Janeczek et al.,1992; Martz et al.,2019)。结合苗儿山区域铀成矿背景,可以明确苗儿山矿田天门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内存在多种铀矿化类型,铀矿物特征也指示可能存在的早晚不同期热液铀成矿作用。本次研究为该区铀矿找矿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华南地区铀矿找矿思路。
关键词
铀矿勘查;铀矿物特征;赋存状态;加里东期花岗岩;天门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