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原位产纳米颗粒解堵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编号:10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29:03 浏览:24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4日 09: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六] 专题六:地质微生物与能源转化(驱油、剩油气化、煤转气等) [6] 专题六:地质微生物与能源转化(驱油、剩油气化、煤转气等)

暂无文件

摘要
微生物采油是一种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包括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生物酸、酶和生物气来调动剩余油。随着微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合成纳米颗粒技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微生物纳米颗粒(BNPs)用于提高采收率的报道很少。微生物金属还原过程有助于生物方法合成各种纳米材料。此外,微生物可以降低地层中重金属的毒性,从而使生成的纳米颗粒表现出潜在的天然纳米活性。本文利用具有铁(III)还原功能的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alkalitelluris YZF-6)原位合成了铁纳米颗粒,通过SEM、TEM、XRD、XPS和VSM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BNPs为20 ~ 30 nm的均匀球形磁性纳米颗粒。岩心驱替实验表明,微生物原位合成的纳米颗粒可将采收率提高15%以上,改善孔隙结构,岩心渗透率提高到67.24%以上。微生物原位合成的纳米颗粒驱油技术综合了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和纳米颗粒提高采收率的优点,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环保的提高采收率和解堵的方法,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
生物纳米颗粒(BNPs)、微生物还原铁、微生物提高采收率、解堵、岩心驱替
报告人
张凡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张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